中古时期,中亚地区的粟特人由于经商、传教或战乱等原因不断四散外迁,其中沿着丝绸之路东迁入华部分最引人注目,对中国社会、文化乃至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外学者对东迁粟特人及其后裔的聚落分布作过系统梳理,尤其是对形成多个郡望的河西走廊与京城长安及河北地区的粟特人研究颇为深入;而处于河西与长安之间的陇右,虽然是个东去关中、西通河西与青海、南下蜀中、北达宁夏的交通枢纽之地,也是粟特人流动经行的必由之所,但他们在陇右地区的踪迹究竟如何?留下了哪些相关的文献记录与文物遗存?陇右粟特人的聚落分布与生活状况又是怎样?总的说来,学界对这一课题探索不多,相关研究十分薄弱,从而造成了丝绸之路上粟特聚落分布在研究上的断裂缺环,进而影响到对入华粟特人及其后裔的整体性认识。众所周知,有关粟特人的史料向来稀少零碎,有的甚至难以辨其民族属性,但传世史籍、出土墓志、墓葬文物、石窟题记、敦煌文献及其它各种文物中,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陇右粟特人的相关信息。通过钩稽这些文献与文物资料并作考辨分析,可以初步揭示出粟特人及其后裔在天水、陇西、兰州、河州、成州、西平、廓州等地的聚落分布与生活状况。作为陇右一带的核心区,天水(秦州)、西平(鄯州)二地存在着较大的粟特聚落。天水白马坪出土的围屏石棺床已经被后来出土的同类墓葬证实了其粟特属性,成纪史氏是定居当地的粟特人代表;十六国后凉及西魏、北周时期,粟特人出任西平太守、鄯州刺史等职,尤其是史氏家族世袭鄯州刺史、西平郡公,势力甚大。对于陇右其它地区,也尽可能地挖掘相关资料,以揭示出粟特人及其后裔在当地的活动踪迹。尤堪关注的是,陇西米氏、西平曹氏还形成了为中国社会承认的郡望,被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社会所接受,这完全可以和河西武威安氏、建康史氏、会稽康氏与京兆康、米、史三氏等量齐观,具有重要的社会与文化意义。从总体上看,粟特人及其后裔在陇右地区或定居、或经行,或贸易、或任官,甚至出现军事武装聚落,形成中古门阀郡望,使他们成为陇右民众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对陇右地区粟特人的踪迹进行钩沉考索,弥补了丝绸之路粟特研究的地域缺环。
Este sitio es seguro
Usted está en un sitio seguro, habilitado para SSL. Todas nuestras fuentes son constantemente verificadas.